描述性寫作指南:五大感官,如何寫作 & 十個竅門

Author image
撰寫者  Emily Watson
2025-08-15 09:52:16 6 分鐘閱讀

描述性寫作可能相當具挑戰性。您或許會發現自己寫出像「海灘很美,天空湛藍」這樣平淡的句子,而感到乏味。或者,即使試圖增加細節,效果也顯得牽強。

您不是唯一遇到這種情況的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作家,在描寫方面也常感棘手。

關鍵不在於使用華麗的辭藻,而是著重於恰當的細節,並使其栩栩如生。本指南將協助您掌握描寫的技巧,寫出引人入勝的文字。

您無需文采斐然。

只需開始留意更多,並做出更精準的選擇。

讓我們真正搞懂描述性寫作的訣竅吧!

什麼是描述性寫作?  

描述性寫作是一種著重於運用文字來描繪生動畫面的寫作風格。它的目的不僅僅是告知讀者事件的經過,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親眼見證。透過鮮明的細節、感官的描寫以及具體的意象,將場景、人物、物件或感受,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

描述性寫作的目標是透過觸動並喚起讀者的五種感官,將他們帶領到不同的時空。無論是撰寫故事,或是單純地描述事件,唯有寫作者本身充分運用感官,才能成就出色的描述性寫作。

作家們經常在個人文章或小說中採用這種寫作風格,有時也會融入旅遊文學、詩歌,或是需要反思和敘事的學術論文中。 好的描述性寫作能讓讀者有身歷其境之感,它不僅僅是喚起某種事物或傳達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種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記的途徑。

如何寫出有效的描述性寫作

好的描述性寫作並非一味堆砌形容詞,或是用過多的細節填滿句子,而是要選擇最恰當的細節,並巧妙地運用它們。以下是構成有效描述性寫作的關鍵要素,我們不妨將它們視為描述性寫作的“角色”:

要素

作用

精準性

著重於精確的細節——不是泛指「一隻鳥」,而是「一隻翅膀撕裂的烏鴉」。

感官描述

訴諸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五種感官。

具體意象

運用讀者能夠想像的事物——真實的物件、地點或動作。

強而有力的動詞

選擇主動且明確的動詞,而非籠統含糊的動詞。

情感連結

將描述與情感連結——展現事物給人的感受,而不僅僅是它們的外觀。

節奏與焦點

聚焦於關鍵時刻,避免倉促帶過過多的細節。

觀點選擇

透過角色或敘述者的視角來呈現描述。

描述性的細節能描繪出鮮明生動的畫面,並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無論事件的發展如何,總有事物被感知、目睹或學習。這正是描述性寫作如此有效且引人入勝的原因。

如何在描述性寫作中使用五種感官

如果你聽過一句話「展示,不要告知」,這就是它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五種感官來體現的地方。這些感官是你引導讀者進入故事,讓他們身歷其境的工具。

許多人認為描述只是列出事物的表象,但這僅是其中一部分。好的描述應該吸引讀者,讓他們感受當下的氛圍、情境,甚至溫度。將每種感官視為一個鏡頭,透過多重感官的疊加,你不僅僅是描述,而是讓讀者親身體驗。即使從零開始,你也能掌握運用感官的技巧。

1. 視覺 – 構建畫面 👀

視覺通常是描述中最直接的面向。為了使描述更生動,應著重描繪色彩、形狀、大小,以及其他引人注目的細節。

你不只是羅列眼前的景象,更要幫助讀者具體地想像場景,並從中體會更深層次的意涵。這些視覺細節揭示了場景、角色或整體氛圍的哪些特徵?

需要注意的事項:

  • 光線:光線明亮嗎?昏暗或閃爍不定?光線的質量能定調氣氛,暗示場景是友善、神秘,還是充滿懸疑。

  • 顏色:哪些顏色最突出?色調是黯淡柔和,還是鮮豔奪目,抑或溫暖舒緩?顏色能營造氣氛,引發情感(例如,海藍色有鎮靜效果,而火紅色則充滿活力)。

  • 人物的姿態、動作或服裝:人物的舉止能透露許多訊息。他們是放鬆還是緊張?他們的服裝能反映出什麼樣的個性?

  • 對比或變化:場景中是否有任何不同或不尋常之處?是否有什麼獨特之處特別吸引你?光影、新舊等對比能創造畫面的深度。

如何開始:

閉上眼睛,想像你正在描寫的場景。首先映入你腦海的三件事是什麼?這些事物是否能反映你想要營造的氛圍?例如,雜亂的環境會帶來混亂感,昏暗的光線則可能暗示危險或秘密的行動,而筆直的線條則可能暗示冷酷或僵硬。

🔴 避免:「花園很漂亮。」

嘗試:「鮮紅的鬱金香在風中搖曳,花瓣在陽光下閃耀。雛菊花叢如地毯般蔓延,點綴著晶瑩的露珠,老橡樹粗壯的枝幹則向天空伸展。」

2. 聽覺 – 以聲響烘托氣氛 🎧

聽覺可能是描述性寫作中最具沉浸感的感官。它能為場景注入生命力、活力或詭譎感,使其更真實。你的場景中存在哪些聲音?它們是否能強化歡樂或緊張的氣氛?聲音能幫助設定場景的氛圍和情感基調。

聲音甚至能迅速引發情感。恰當的聲音能使場景變得緊張、平靜或混亂。

需要注意的事項:

  • 環境噪音:你能聽到遠處的車流聲、零星的落葉聲,或是遠方傳來的人聲嗎?將這些聲音融入你的描述中。

  • 動作的聲音:動作所產生的獨特聲音能暗示情節發展和場景變化。腳步聲、木板受壓發出的聲響、門的開關聲,以及身體與衣物之間的摩擦聲,都屬於觸覺的聲音。

  • 對話:留意你周圍的對話。人們的語氣輕聲還是大聲?是急促還是平靜?語氣的強弱和音色都帶有情感份量。

如何開始:

閉上眼睛,仔細聆聽。你最先聽到的聲音是什麼?選擇其中最鮮明的兩三個,並思考你想傳達的氣氛。這些聲音聽起來是急促、平靜,還是詭異?找出能反映這些氣氛的詞語。

🔴 避免:「外面很安靜。」

嘗試:「遠處的車流聲漸漸消退,只剩下蟋蟀在寂靜中發出的微弱鳴叫。一隻孤鳥從樹梢發出鳴叫,劃破了寂靜,彷彿黑暗房間裡的一聲低語。」

3. 嗅覺 – 賦予空氣生命 👃

嗅覺是觸發情感的重要工具,也是通往大腦情感中心最直接的途徑之一。它能瞬間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時空,可用於設定場景和氣氛。恰當的氣味描述能喚起懷舊之情、使讀者感到噁心,或激化場景中的衝突。

需要注意的事項:

  • 環境:空氣中瀰漫著什麼氣味?是甜膩、霉味、煙燻味,還是鹹味?氣味能暗示事物正在腐爛或充滿生機,帶來慰藉或令人困惑。

  • 物體或人物:物體或人物聞起來是什麼味道?他們身上帶有古龍水、青草的氣息,還是霉味或香菸味等特殊氣味?

如何開始:

想像氣味如何影響角色的感受。這種氣味是否讓他們想起某件事,或者讓他們感到不適?盡可能詳細地描述,讓讀者也能感受到那股氣味。

🔴 避免:「聞起來很糟糕。」

嘗試:「刺鼻的橡膠燒焦味瀰漫在空氣中,刺激著我的鼻腔,濃烈的煙霧在我周圍翻騰,令人窒息。」

4. 味覺 – 喚醒味蕾 🍽️

味覺可能較少受到關注,但它能激發記憶和感覺。運用味覺來突顯角色的體驗,或為場景增添更多層次。當你描述食物、飲料,甚至空氣的味道時,它會讓人聯想到什麼?它又如何與場景產生互動?

需要注意的事項:

  • 食物和飲料:嚐起來是什麼味道?是甜、鹹、酸,還是苦?這能錨定讀者的體驗。

  • 空氣或環境:想像空氣本身的味道,例如海洋的鹹味,或是暴風雨過後的金屬味。這些元素能如何豐富你的描述?

如何開始:

想像角色當下所處的環境。是否有人正在吃東西?周圍是否有一片洋蔥田?空氣中是否瀰漫著其他味道?運用所有感官,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體驗真實的味道。

🔴 避免:「食物很好吃。」

嘗試:「檸檬的酸味穿透了濃郁的奶油濃湯,每一口都讓溫熱的湯汁包裹著我的感官。」

5. 觸覺 – 親身感受場景 🤲

觸覺能為寫作帶來豐富的質感,營造出身歷其境的感覺。在描述實體世界時,別忘了讓讀者瞭解溫度、表面觸感和各種感受,才能真正體會角色的經歷。觸覺能使場景更具說服力,並將讀者的身體與他們所處的虛擬環境連結起來。

需要注意的事項:

  • 紋理:物體的表面是粗糙的嗎?像青銅盾牌那樣?還是像動物的皮毛那樣柔軟?或是像荊棘那樣刺人?紋理能在讀者和所描述的世界之間建立一道實質的橋樑。

  • 溫度:空氣是溫暖、寒冷,還是悶熱?觸摸物體時,感覺是冷還是熱?溫度能迅速改變場景的舒適度。

  • 壓力:感受到的壓力如何?當你觸摸某物時,想像它帶來的壓力感。是像踩在柔軟的地面上那樣輕柔?還是像被牆壁擠壓那樣強烈?壓力能為描述增添侷促或開闊的感覺。

如何開始:

想像你的角色如何與周遭環境產生互動。他們的手會碰到什麼?他們的腳下踩著什麼?他們的鼻子是否會碰到某樣東西?保持細節的生動。確保感官體驗的細節與環境的基調或氣氛相符。

🔴 避免:「石頭是冷的。」

嘗試:「赤腳踩在冰冷的石板地上,一股寒意竄上我的脊椎。我的手指拂過粗糙的牆面,冰冷的觸感刺痛著我的皮膚。」

❌ 使用感官細節時應避免的事項

  • 不要過度使用每一種感官。過多的感官細節會讓讀者感到吃不消。選擇最能烘托當下氣氛的一兩種感官即可。

  • 避免含糊不清的描述。「好」「壞」「不錯」等詞語過於籠統。應使用更具體、更生動的詞語來描繪更清晰的畫面。

  • 不要強行使用某種感官。如果某種感官不適用,就跳過它。例如,如果你的場景與食物無關,就不需要描述味道。

  • 小心使用混合隱喻。不要試圖在同一個地方使用過多的修辭或對比意象,以免讓描述變得過於複雜。保持清晰和簡潔。

10 種描寫技巧 

描寫性寫作不僅僅著重感官細節,更運用各種寫作技巧,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留下深刻印象。以下將詳細說明一些要點,幫助您提升描寫技巧,在讀者腦海中創造鮮明、生動的畫面。

1. 隱喻

隱喻是直接比較兩種不同的事物,找出它們的相似之處,暗示一件事物實際上就是另一事物。與使用「像」或「如」的比喻不同,隱喻能讓讀者產生更直接、深刻的聯想。這是一種抽象地傳達事物情緒或感受的方式,幫助讀者體會箇中滋味,而不僅僅是理解。

例如,形容天空像一條覆蓋場景的毯子,不僅呈現了視覺圖像,也傳達了沉重或令人窒息的感覺。運用隱喻時,想像一下在您描述的場景中,某事物可能象徵性地代表另一事物。爭論可能是一場「風暴」、擁擠的街道,或一條「湍急的河流」。

 🔴 不要說:「天空是黑暗的。」

✅ 嘗試說:「天空像一條厚重的毛毯,令人窒息地覆蓋著大地。」

2. 明喻

明喻使用「像」或「如」等詞語來比較兩件事物,是一種比隱喻更直接的比較方式,讀者更容易將兩者連結起來。明喻非常適合用來闡明,並透過將事物未知的屬性與讀者已知的事物做比較,增加其關聯性。

例如,如果您說某人「跑得像獵豹」,讀者能立即了解跑步者的速度。明喻善於捕捉事物在描述中的本質,因此您可以將速度比作獵豹,或將亮度比作太陽,以描繪出更清晰、強烈且具體的畫面。

🔴 不要說:「這個男人很快。」

✅ 嘗試說:「這個男人跑起來像獵豹一樣,雙腿快如閃電。」

3. 誇飾法

誇飾法是一種誇大的陳述,用於強調某個觀點或產生戲劇效果,並非字面意思。然而,它能使陳述更加生動、令人難忘,誇大感覺、動作或情況的強度,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常用於表達幽默或絕望的情緒。

在運用誇飾法時,請發揮您的想像力,但也要避免過度使用——誇飾法是用於潤飾,而非取代理智。

🔴 不要說:「她累了。」

✅ 嘗試說:「她疲憊不堪,感覺能睡上一個世紀。」

4. 擬人化

簡單來說,擬人化就是將人類的特徵賦予非人類的事物,例如無生命的物體、動物或抽象概念。它能使您的寫作更生動,更具表現力。

例如,與其單純描述一場風暴,不如將風擬人化為擁有「冰冷的手指」,使其更像一個角色。這有助於讀者在情感上與場景或物體產生連結。運用擬人化時,請思考:1) 如何使場景中的元素更具人性?2) 可以賦予它哪些情感?

🔴 不要說:「風吹得很猛。」

✅ 嘗試說:「狂風穿梭林間,如冰指般拉扯著我的衣襟。」

5. 擬聲詞

擬聲詞是指模仿其所代表聲音的詞語。它們能使您的寫作更具動感,因為它們直接呈現了所描述的聲音,例如「嗡嗡」、「叮噹」、「砰」、「耳語」。讀者能直接聽到這些聲音,為場景注入活力和真實感。

使用擬聲詞時,請選擇能強化氣氛的聲音。門是否吱吱作響地打開?火是否劈啪作響?這些感官細節能為場景帶來生命力和質感,讓讀者有更豐富的體驗。

🔴 不要說: "車子很吵。"

✅ 嘗試說:"車子在路上呼嘯而過,輪胎尖銳地摩擦著地面,發出刺耳的聲響。"

6. 營造主導印象 

營造主導印象能為您的描述設定整體氛圍或情感,引導讀者的感受。它是作品的情感基調。您所描述的一切都應有助於強化這種中心感覺。確保所有細節都與您想要營造的印象一致。

尋找一個主要的情緒:怪異、平靜、活潑、喜悅,並透過描寫來烘托它,使文章更具統一性。選擇能喚起場景中揮之不去的情緒的細節——令人壓抑的黑暗,或令人愉悅的明亮。

🔴 不要說:「這間鬼屋很奇怪。」

✅ 嘗試說:「鬼屋矗立在街道盡頭,窗戶幽暗深邃,彷彿空洞的眼眶,雜草蔓生的庭院則在陣陣微風中低聲絮語。」

7. 運用生動與精確的語言

生動的語言是指具體、細膩的用詞,能創造清晰的畫面;而模糊的語言則籠統、不明確,無法產生任何圖像。生動的語言透過具體的形容詞和指令,讓平凡的時刻也顯得不可思議。

避免使用「好」、「不錯」和「大」等模糊的詞語,並精確描述是什麼讓某件事物與眾不同。目標是包含足夠的細節,讓讀者感覺身歷其境。

🔴 不要說:「日落很漂亮。」

✅ 嘗試說:「夕陽染紅了天空,當太陽沉入地平線時,將天空映照成橘色、粉紅色和紫色的光彩。」

8. 改變句子結構

改變句子結構有助於保持文章的新鮮感,讓讀者更感興趣。如果每個句子的長度都相同,或遵循相同的模式,文章就會變得枯燥乏味。您應該混合使用簡短有力的句子,以及更詳細悠閒的句子。短句適合用於突顯重點,並以快速的節奏吸引讀者。

而較長的句子則能呈現更多細節,讓作者能更廣泛地描繪。透過控制句子的長度,您可以控制文章的節奏,並保持讀者的興趣,使文章更像故事,而非單調的獨白。

🔴 不要說:"房間很安靜。光線昏暗。空氣聞起來很污濁。"

✅ 嘗試說:"房間靜得令人不安,昏暗光線拉長了地板上的陰影。空氣沉悶,瀰漫著一股陳腐咖啡與塵埃的氣味。"

9. 具體描寫

使用具體、精確的細節,讓讀者在腦海中創造清晰的圖像。不要選擇寬泛、籠統的詞語,而是選擇讀者可以立即理解的具體細節。

例如,描述地板的紋理或牆壁的確切顏色,而不是讀者可能會有不同理解的通用類別。以具體細節寫作的另一個好處是,它能迫使讀者更深入地閱讀,彷彿身歷其境。

🔴 不要說:「這間房子很舊。」

✅ 嘗試說:「這間房子因歲月而吱嘎作響,木地板每走一步都發出呻吟。原本是白色的牆壁已褪成黯淡的灰色,屋頂中央則已塌陷。」

10. 運用語氣營造氛圍

寫作的語氣確立了與主題相關的情感特徵,並為整篇文章設定了氛圍。語氣可以是莊嚴或滑稽、黑暗或光明,並透過詞語選擇、句子長度和標點符號來塑造。

您選擇的語氣有助於引導讀者對描述的情感反應。如果我們想描述緊張感,可以使用簡短有力的句子;如果我們想創造寧靜感,則選擇更長、流暢的語言。

🔴 不要說:「那是個下雨天。」

✅ 嘗試說:「雨打窗櫺,聲聲入耳,恰似我心頭風暴。」

完整的描述性寫作範例 

這是一個完整的描述性文章,提供了真實世界的基礎,並以田園詩般的場景,詳細地描寫了大學寫作的要求。每個段落後的事後分析,闡述了這些細節和結構如何強化文章的描述性。

第 1 段:開場環境

校園咖啡廳裡迴盪著輕柔的音樂,以及鍵盤細微的撞擊聲。蒸汽模糊了窗戶,將戶外的景色變成一片朦朧的光影。空氣中瀰漫著濃郁而略帶苦澀的濃縮咖啡香氣,並隱約散發著香草糖漿的甜味。

📝 分析

元素

解釋

五種感官

聲音(音樂、撞擊聲),視覺(模糊的窗戶),嗅覺(濃縮咖啡、糖漿)

語氣

專注、略帶壓迫感

氣氛

封閉、溫暖,但忙碌且緊繃

技巧

多層次的感官細節,溫暖與壓力之間的對比

目的

透過間接的感官線索來呈現場景和情緒

第 2 段:人物描寫

一位咖啡師快速地在櫃檯後穿梭,用近乎消失的聲音喊著客人的名字。學生們像躲避截止日期般,埋首在筆記型電腦前。一名男孩眉頭深鎖,焦急地敲打著鍵盤;另一位則茫然地望著閃爍的游標,飲料一口未動。

📝 分析 

元素

解釋

五種感官

聲音(咖啡師的聲音),視覺(姿態、面部表情)

語氣

觀察性、緊張

氣氛

共享空間中的個人壓力

技巧

明喻(“像在躲避截止日期”),肢體語言展現精神狀態

目的

透過具體行為來反映情緒壓力,避免直接的敘述

第 3 段:觸覺與動作細節

杯子的溫熱感,滲透過有些麻木的手指,彷彿抓著救命繩索般緊握著。一位女孩不安地在座位上來回挪動,牛仔褲與塑膠椅面摩擦發出吱吱聲。一陣螢光筆蓋開開關關的聲音,反覆不停地響著。

📝 分析 

元素

解釋

五種感官

觸覺(杯子溫度),聲音(椅子吱吱聲、筆蓋開關聲)

語氣

焦躁不安、緊張

氣氛

侷促不安、焦慮的氛圍

技巧

擬聲詞(“點擊”),重複的手法來表現焦慮

目的

透過身體的不適和微小的細節,來呈現壓力如何滲透到行為之中

第 4 段:以情緒與反思作結

儘管環境吵雜,卻沒有人真正交談。就連那些閒聊的聲音,都像是被借用來填補專注與崩潰之間的空隙。這個空間瀰漫著一股能量,那是人們努力不讓自己崩潰的掙扎。此刻,咖啡因和截止日期將一切勉強地縫合在一起。

📝 分析 

元素

解釋

五種感官

聲音(閒聊聲、寂靜),暗示的情感壓力

語氣

富含反思、沉重

氣氛

壓抑的混亂、集體的緊張感

技巧

擬人化(“咖啡因和截止日期將一切縫合在一起”)

目的

總結了在壓力之下,人們共同忍耐的深刻印象

常見問題

如何撰寫描述性文章?

一篇描述性文章應運用生動的文字和感官細節,描繪出清晰的畫面。

  • 首先,用引人入勝的開頭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然後簡要介紹背景,確立文章主題。

  • 將文章主體分段,每段著重描寫一個特定的特徵、感受或瞬間。

  • 使用精準的形容詞和生動的動詞。

  • 最後,以結論總結全文,反思主題的整體印象或重要性。保持一致的語氣,並修改潤飾,使文章清晰流暢。

什麼是描述性寫作風格?

描述性寫作風格著重於透過文字呈現,而非直接敘述。它運用感官細節、譬喻等修辭手法,以及精確的用字遣詞,讓讀者如臨其境,感受場景氛圍。

描述性寫作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關鍵要素包括能引起感官共鳴的細節、富含描述性的語言(如明喻和隱喻)、清晰的主題焦點或核心概念、豐富精確的詞彙,以及多樣化的句子結構。

可以舉例說明描述性寫作嗎?

當然:

「窗檯上的蠟燭搖曳著,投下長長的影子,在斑駁的牆面上舞動。」

這個句子運用視覺、動態和氛圍的描寫,營造出鮮明的畫面感。

什麼是好的描述性文章主題?

最好的主題是具體且能深入探討的。一個好的主題可以是任何事物,例如令人難忘的地點、人物或經驗,也可以是對你而言有意義的事件、物品或物件。選擇能引發情感,並提供具體描述空間的題材。

寫作描述性文章時應避免什麼?

在撰寫描述性段落時,務必讓描述具體而細膩,在讀者腦海中呈現清晰的畫面。避免使用陳腔濫調和過時的語言,而應選擇獨特的描述性文字。此外,也應避免過度描述,保持適當的細節和直接敘述之間的平衡,否則文章會顯得雜亂。

結論

現在你已經有了讓描述更生動的工具,接下來就是練習了。開始留意身邊的小細節——像是咖啡杯的觸感、光線灑落在街角的方式,或是早晨的空氣。專注於感官,運用適當的技巧,你會發現你的描述會變得更鮮明、更自然。記住,重點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讓你的文字更真實。持續練習,很快就能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