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論文與 AP 語言:範例、寫作技巧與方法

整合文章要求您整合多個來源,以支持一個明確的主旨。這乍看之下似乎令人望而卻步;您該如何準確地轉述並具凝聚力且有效地連結這些資料來源?
在本指南中,我們將剖析整合文章,並提供您一些訣竅,讓您能夠自信地撰寫一篇有意義且有效的文章,特別是針對 AP Lang。您將學習如何有效地將資訊和佐證融入您的論點中,同時維持清晰的邏輯和組織性。
什麼是綜合論文?
綜合論文是一種學術寫作形式,它整合多個來源的資訊,以支持一個連貫且細膩的論點或解釋。與僅僅總結各個來源的論文不同,綜合論文將不同觀點串聯起來,檢視彼此間的關係,並針對特定主題提出一個有組織的見解。
綜合論文是高中和大學常見的作業要求。在英語、歷史、社會科學等課程中,學生常被要求撰寫綜合論文,以檢驗其分析資訊、辨識核心主題,以及運用不同來源的資訊來佐證論點的能力。
綜合論文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解釋性綜合論文 – 此類文章客觀地呈現事實,闡述主題的不同面向,不帶有任何偏頗立場。其目的在於向讀者提供關於該主題的資訊,而非影響其觀點。
✅ 範例: 分析氣候變遷成因的論文,其內容整合了環境研究、氣象學和政治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
論證性綜合論文 – 此類論文針對特定議題的爭議點,選擇一個立場,並利用來自不同來源的證據來支持該立場。其目的在於運用邏輯與事實證據說服讀者。
✅ 範例: 提倡更嚴格槍枝管制法律的論文,其內容納入了犯罪統計、法律研究與心理學的數據。
什麼是 AP Lang 綜合論文?
在 AP 英語語言與寫作考試中,學生必須撰寫綜合論文,此為自由作答題的一部分。這篇論文旨在測驗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分析多方資料並提出有力論證的能力。
AP Lang 綜合論文如何運作?
學生會拿到六到七份關於特定主題的資料來源,包括文章、論文、圖表、圖片或歷史文件等。
你的任務是建立清晰的論點,並運用至少三個提供的資料來源來支持你的論證。
論文必須整合這些資料來源,將各方觀點串聯起來,形成有條理的論證,而不是僅僅分別總結每個來源的內容。
你必須在論文中正確引用來源(例如:「資料 A 指出……」)。
一般綜合論文與 AP Lang 綜合論文的主要差異
特點 | 一般綜合論文 | AP Lang 綜合論文 |
目的 | 可為解釋性或論證性 | 一律為論證性 |
資料來源 | 由作者自各項研究中選擇 | 考試時提供 |
時間限制 | 無嚴格時間限制(視作業而定) | 考試期間 40 分鐘 |
引用格式 | MLA、APA 或 Chicago 格式 | 使用如「資料 A」的內文引用 |
研究深度 | 允許外部研究和更深入的分析 | 僅基於所提供的資料 |
綜合論文結構:類型與方法
要寫好論文,論文結構至關重要,它能幫助你建立清晰的邏輯,並有效地整合各方資料。以下我們將探討幾種不同的綜合論文結構,包含一般建議、混合方法,以及兩種在 AP Lang綜合論文中常見的結構:依主題和依來源。
1. 一般綜合性文章結構:引言、正文和結論
引言
你的引言是文章的開頭。 在此處,你需要介紹文章的主題、提供背景資訊,並闡述你的論點(即文章的主要主張)。 引言的目的是吸引讀者的注意,並說明這篇綜合文章想要達成的目標。
應包含的內容:
引人入勝的開頭(Hook): 使用引人注目的開場白來抓住讀者的興趣,例如問題、引言、統計數據或簡短的故事。
背景資訊(Background Information): 對主題或問題提供合理的解釋,使讀者了解其重要性。
論點陳述(Thesis Statement ): 清楚表達文章的主要論點或中心思想。 如果是議論文,論點應該明確表明你的立場。
✅ 範例:
引人入勝的開頭: 在全球有 36 億人口使用社交媒體的今日, 社交媒體的普及是否為造成全球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的原因?
背景資訊: 社交媒體已徹底改變了我們溝通、社交和接收資訊的方式。 然而,社交媒體的普及也引發了人們對其心理健康影響的擔憂。 儘管許多人在網路上找到連結和社群歸屬感,但也有人表示,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會導致孤獨感、焦慮和憂鬱的情緒增加。 社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既複雜又多面向,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確定其全部影響。
論點陳述: 儘管社交媒體在促進全球溝通和社群連結方面具有優勢,但過度使用,以及社群平台上不切實際的生活方式呈現, 顯著地加劇了焦慮、憂鬱和低自尊等心理健康問題。
2. 正文段落:整合資料來源
每個正文段落應針對一個重點,以支持你的論點。這裡的「整合」指的是在段落中結合多個資料來源,而不是各自獨立討論。
每個段落應包含:
主題句:點明該段重點,並與你的論文主旨連結。
整合資料來源:每個段落至少使用兩個資料來源作為佐證。不只是摘要每個來源的內容,更要呈現它們彼此之間的關聯性。
分析與評論:闡述這些佐證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如何支持你的論點。你能從這些佐證中看出什麼關聯?
反論(若有):考慮可能存在的反對意見,並用更多證據或邏輯推理來反駁。
轉承句:自然地引導至下一個段落。
✅ 範例:
正文段落 1:
主題句: 社交媒體若使用得宜,能提供重要的社交連結與支持系統,進而改善心理健康。
來源整合: Smith et al. (2020) 的研究指出,線上支持社群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們提供安全空間,分享經驗、給予情感支持,藉此提供幫助。此外,Turner (2019) 強調,即使相隔遙遠,社交媒體也能幫助人們與親友保持聯繫,減少孤獨感。
分析與評論: 這些研究結果顯示,社交媒體確實能培養歸屬感與社群意識,特別是對於那些因地理或社會因素而感到孤立的人。例如,罹患罕見疾病或心理健康疾病的患者,可以找到相關社團,透過分享經驗來互相扶持,顯著降低孤立感。
反論: 或許有人認為線上互動不如面對面交流來得深入,但研究顯示,社交媒體可以作為實體關係的補充,在不完全取代的情況下提供額外助益。
轉承句: 然而,雖然社交媒體能帶來這些正面影響,其潛在危害也不容忽視。
3. 結論
最後一段旨在進一步證明你的論點,並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應包含:
用不同的方式重述你的中心論點。
總結文章正文段落中討論的重點。
加入一段引人深思的陳述、行動呼籲,或對未來的展望。
✅ 範例:
重述論點: 社交媒體雖然在許多方面有益,但若過度且被動地使用,將對心理健康構成重大風險。
總結要點: 本文探討了社交媒體的優缺點,說明它在促進連結與支持的同時,也會導致焦慮、憂鬱和對身材的不滿等問題。此外,文章也強調了有意識地使用社交媒體的重要性,以減輕這些負面影響。
最終想法: 展望未來,對於所有人,特別是年輕使用者而言,培養健康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至關重要,以確保這些平台持續成為支持的來源,而非壓力的來源。
2. 混合式寫作:複雜但AP Lang 寫作不建議使用
混合式寫作結合了逐點式與依據來源分析的寫作方式。 這種寫作方式容許你在每個段落中討論多個資料來源,並將它們連結到你的主要論點。 然而,這種寫作方式可能變得過於複雜, 尤其是在 AP Lang 的寫作情境中,考試時間有限,不建議使用。
如何運作:
在每個段落中,將你的論點與參考資料混合使用。
每個段落可以包含來自多個來源的想法與證據,整合它們以支持你的論證。
這種結構的優勢在於能將多個觀點整合為一個連貫的整體。
✅ 混合式寫作範例:
前言:
介紹氣候變遷這個主題,以及它日益嚴重的急迫性。
論點:雖然政府與企業在應對氣候變遷上扮演重要角色,個人也必須透過改變消費習慣來採取行動。
段落一:
主題句:政府的介入是解決氣候變遷的關鍵因素。
資料來源 A:政府可以實施碳稅等政策(資料來源 A)。
資料來源 B:資料來源 C 顯示,政府法規已證實在如瑞典等國,成功降低碳排放量。
整合:這些政策雖然有效,但若公民也能減少個人碳足跡,才能真正產生影響力。
段落二:
主題句:消費者的行為在減緩氣候變遷上扮演重要角色。
資料來源 D:研究顯示,減少食用肉類能顯著降低個人碳足跡(資料來源 D)。
資料來源 E:同樣地,資料來源 F 認為,減少家庭能源消耗對於長期環境永續性也至關重要。
整合:雖然個人努力看似微小,但集結起來便形成一股力量,可輔助政府的行動。
結論:
再次強調,政府的介入與個人行動對於有效應對氣候變遷都是不可或缺的。
為何不建議使用於 AP Lang 寫作:
這種寫作方式非常耗時,因為你需要在每個段落中同時處理資料整合與論點發展。
你可能因此時間不足,而無法充分闡述你的想法。
3. 依主題(逐點分析):AP Lang 申論寫作推薦
這種組織方式著重於主題或論點,而非資料來源,來架構文章主體段落。你可以針對各個論點或面向進行闡述,並引用不同來源的佐證資料。
運作方式:
每個主體段落應包含一個支持中心論點的主題句。
在每個段落中,整合多個與該主題相關的資料來源作為佐證。
這種結構便於掌握和執行,對於時間有限的 AP Lang 寫作至關重要。
✅ 主題式結構範例:
前言:
主題介紹和論點:社群媒體的興起對社會帶來了正反兩面的影響,尤其是在溝通方式和心理健康方面。
主體段落 1:
主題句:社群媒體在某些程度上改善了溝通。
資料來源 A:研究顯示,社群媒體能連結世界各地的人們 (資料來源 A)。
資料來源 B:同樣地,資料來源 C 也點出社群媒體如何促進專業人士之間的交流。
總結:社群媒體是連結人群的強大工具,在數位時代尤其顯著。
主體段落 2:
主題句:社群媒體對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 D:研究表明,過度使用社群媒體可能導致憂鬱 (資料來源 D)。
資料來源 E:資料來源 F 也探討了社群媒體對身材形象和自尊的影響。
總結:若不謹慎使用,這些負面影響可能會超過正面效益。
結論:
重申中心論點,並總結社群媒體在溝通和心理健康上的正反面影響。
為何推薦用於 AP Lang:這種方法直接明瞭且容易理解。它讓你清楚地組織想法,同時整合多個資料來源來支持每個論點。
4. 按來源:綜合文章的不同方法
在按來源的結構中,每個主段一次討論一個來源,比較這些想法以及它們如何貢獻於你的論點。這種方法在 AP Lang 綜合文章中較不常見,但如果作業要求深入的來源分析,則可能很有用。
如何運作:
每個主段都專注於一個特定的來源及其對你的論點的貢獻。
在總結來源的要點之後,你整合這些資訊並將其與你的論點聯繫起來。
此結構強調來源本身,而不是它們支持的主題。
✅ 按來源結構範例:
引言:
介紹主題並提供關於速食對健康影響的清晰論點陳述。
主段 1:
專注於來源 A,一項探討速食消費與肥胖之間關聯的研究。
來源及其發現的摘要。
綜合:這項研究突顯了速食的負面影響,與更廣泛的健康問題相符。
主段 2:
專注於來源 B,它討論了速食產業的經濟效益。
來源中提出的經濟要點摘要。
綜合:雖然速食有經濟效益,但長遠來看,其健康風險更大。
結論:
總結關鍵論點並強化:速食雖然提供經濟效益,但其健康風險不容忽視。
為什麼它在 AP Lang 中較不常見:當試圖在考試環境中快速整合多種觀點時,這種方法可能很耗時且效率較低。 然而,在需要單獨分析每個來源的解釋性文章中,它可能很有用。
綜合論文大綱
通用綜合論文大綱模板
📌 I. 緒論
引言 (Hook)
背景資訊
論點陳述 (Thesis Statement)
📌 II. 本文段落 (建議 3 至 4 段):
主題句 (Topic Sentence)
整合多方來源
分析與評論
反論 (如有需要)
轉承句 (Transition Sentence)
📌 III. 結論:
重述論點
總結重點
結語
針對主題式結構
📌 I. 簡介
吸引讀者的引言。
議題背景說明。
點明主要主題的論文陳述。
📌 II. 主題 1
來源 A 對於主題 1 的觀點。提供佐證或主要論點。
來源 B 對於主題 1 的觀點。提供佐證或對比觀點。
📌 III. 主題 2
來源 A 對於主題 2 的討論。
來源 B 對於主題 2 的討論。
📌 IV. 主題 3 (如果適用)
若有其他主題,請依相同格式繼續。
📌 V. 結論
重述論文主旨。
總結重點主題與見解。
提出總結想法或行動呼籲。
針對來源式結構
📌 I. 簡介
引言與背景資訊。
介紹文獻來源的論文陳述。
📌 II. 來源 1
來源 1 對於主題 A 的討論。
來源 1 對於主題 B 的討論。
📌 III. 來源 2
來源 2 對於主題 A 的討論。
來源 2 對於主題 B 的討論。
📌 IV. 來源 3 (如果適用)
若有其他來源,請依相同格式繼續。
📌 V. 結論
重述論文主旨。
突顯各來源之間的主要異同。
用於組合結構
📌 I. 簡介
介紹主題與資料來源。
闡述論點。
📌 II. 關鍵主題(多重資料來源)
第一要點:多方資料討論。
第二要點:多方資料討論。
📌 III. 重點資料來源分析
深入探討對論證影響重大的關鍵資料。
📌 IV. 其他主題(綜合分析)
持續整合各要點與資料來源,視情況調整。
📌 V. 結論
重申論點,總結研究發現。
應採用哪種結構?
依主題 → 比較不同觀點的最佳選擇。
依資料來源 → 詳細分析個別來源的最佳選擇。
組合方法 → 深入分析複雜論證的最佳選擇。
如何完成 AP Lang 整合寫作
當你第一次看到 AP Lang 整合寫作的題目時,可能會感到困惑。如何整合多個來源的資訊,並以此建立一個有力的論證?我們將以連結中的範例為例,說明如何有效地完成一篇 AP Lang 整合寫作。
✅ 範例: https://secure-media.collegeboard.org/apc/ap06_englang_synthesisessay2.pdf
題目的重點
題目提出一個全球性的議題——外來入侵種——指的是那些被引進到新地區,並對當地環境和經濟造成危害的非原生植物或動物。
任務:題目要求你評估,企業或政府機構在引進有可能成為入侵種的物種之前,應該考量哪些因素。
參考資料:題目提供了七篇參考資料。你必須從至少三篇資料中引用資訊,整合為一個連貫的論證,以支持你的論點。單純總結資料是不夠的,你必須將這些資訊串聯起來,以強化你的論證。
以下是寫作這類文章的步驟分析:
1. 前言:
分析 & 說明:
前言:首先簡要點明議題。這能為你的文章建立背景。你不需要一開始就深入探討細節,但應該清楚概述你所要處理的問題。
論點:論點應該直接回應題目。在這個例子中,你需要闡明,在移植非原生種之前,必須仔細評估環境、經濟和社會等關鍵因素。
本段介紹文章的背景以及你回應題目的主要論點,引導讀者了解接下來的內容。
✅ 範例:
外來入侵種,也就是被引進到新環境的非原生植物和動物,對生態系統、經濟和公共衛生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有意或無意地引進這些物種已成為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 在將耐寒但非原生物種轉移到另一個國家之前,政府機構或企業必須審慎評估此舉可能造成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影響。 這些考量至關重要,因為儘管某些物種可能帶來短期的利益,但它們的長期影響可能對環境和社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2. 正文 1:環境影響
分析 & 說明:
主題句:首先,點出與文章背景相關的一個關鍵面向,在這個例子中是環境影響。 主題句點明了接下來段落的中心思想。
佐證:為了支持你的觀點,請引用參考資料中的證據。 在這個例子中,你可以引用資料 B 中對於非原生種傳播疾病的描述,以及資料 A 中對於入侵種破壞原生生物多樣性的描述。
與論點的連結:闡述這些證據如何支持你的總體論點(審慎思考環境影響的重要性)。 透過舉例(SARS 和香脂冷杉毛蟲),你可以確立物種遷移確實會對環境造成危害,進而強化你的論點。
結論句:最後一句再次強調,在進行物種轉移之前,必須先進行環境評估。
✅ 範例:
必須考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引進非原生物種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 根據資料 B (Dybas) 的說法,非原生物種可能會傳播疾病、破壞生態系統,並威脅原生生物多樣性。 舉例來說,在 2003 年 SARS 爆發的案例中,此疾病是由外來動物——果子狸所傳播,牠是經由全球貿易而被不慎帶入新環境的。 這個例子說明了物種遷移可能會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引進入侵植物和動物也會帶來類似的風險,牠們可能會與原生種競爭資源,進而導致原生植物和動物的滅絕。 在香脂冷杉毛蟲被引進到美國的案例中,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情況,牠們摧毀了香脂冷杉樹(資料 A)。 這些例子都突顯了在將非原生物種轉移到新地區之前,必須進行嚴格的環境評估。
3. 正文 2: 經濟考量
分析 & 解釋:
主題句:本段介紹另一項因素——經濟考量。主題句應直接點明引入非原生種所潛藏的經濟風險。
佐證:本節採用來源 C 與來源 D 作為證據。來源 C 舉例說明水產養殖業如何利用非原生種提高產量,來源 D 則強調了引進病毒對夏威夷木瓜產業造成的經濟衝擊。
與論點的連結:證據用以闡述,未經審慎評估引入物種可能造成的長期經濟損害。此處重點在於長期風險與短期經濟利益之間的權衡。
影響分析:請注意,分析不僅針對資料來源本身,更進一步分析其廣泛意涵,說明如何將證據與論點連結,使其更具說服力。
✅範例:
除了環境風險,引入耐寒但非原生種的經濟影響必須謹慎評估。 儘管可能基於經濟因素(例如農業或水產養殖)進口非原生種,但往往會產生難以預料的負面後果。 來源 C(Hewitt et al.)討論了水產養殖在新興國家日趨重要的角色,這些國家的企業引進外來物種以提升食物生產。然而,這些物種若擾亂當地生態系統,損害仰賴原生種的產業,便可能造成長期的經濟損失。 夏威夷木瓜種植的案例便是一例,從入侵物種引入的病毒幾乎摧毀了當地的木瓜產業(來源 D)。 這突顯企業有必要評估引進非原生種的長期經濟可行性與風險,而非僅著眼於短期利益。
3. 正文 3: 社會與倫理考量:
分析與解釋:
主題句:介紹社會與倫理層面的考量。應強調思考物種轉移對人類及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
證據與解釋:此處引用關於海蟾蜍的資料F,展示引入外來種可能對當地居民與環境造成的意想不到的後果。
倫理連結:此段不僅僅陳述事實,更重要的是考量其道德影響。物種轉移的倫理意涵不僅止於經濟與環境風險,學生應深入探討這些層面。
反思:透過在本段結尾提出倫理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反思決策過程,鼓勵他們進行批判性思考,不僅關注事實,更要顧及更深遠的社會影響。
✅ 範例:
除了環境與經濟層面的考量之外,引進外來物種所引發的社會與倫理影響也必須納入考量。引進可能潛在危害人類健康、損害人們生計或排擠當地居民的物種,是個重大的倫理議題。來源 F (Spotts) 強調了 1935 年將海蟾蜍引入澳洲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起初,這些蟾蜍被引進是為了防治甘蔗田裡的害蟲,但牠們很快就變成四處為患的禍害,毒害掠食者並威脅當地野生動物。當考量到這些物種可能對當地社群造成的潛在危害時,便浮現了倫理上的質疑:企業或政府是否應該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犧牲當地居民和生態系統的福祉?在決定是否引進外來物種之前,這些問題都必須經過審慎的思考。
4. 結論:
分析 & 解釋:
重新闡述論點: 總結重點,強調考量環境、經濟與社會因素的重要性。
再次說明證據: 簡要地再次提及參考來源,展現其如何支持論證。
總結性思考: 以具影響力的總結思考作結,鼓勵讀者以批判性角度思考決策過程。 此段總結全文,應留下深刻印象。
✅ 範例:
總而言之,當企業或政府機構考慮將具備耐寒性的外來物種引進他國時,必須審慎評估各項因素,包含環境、經濟與社會等層面的影響。 引入外來物種或許能帶來短期效益,但長期而言,可能造成的環境惡化、經濟損失及社會危害,往往得不償失。 如參考文獻中提及的香脂冷杉毛蚜、番木瓜輪點病毒,以及海蟾蜍等案例,皆闡述了這類行動可能造成的意料之外的後果。 因此,在決定引進外來物種之前,務必進行周詳的風險評估、環境研究,並納入倫理考量。 權衡所有因素後,企業與政府方能做出明智決策,以保護環境與社會。
常見問題
我該使用哪種時態?
撰寫 AP Lang 綜合分析文章時,引用資料來源或資訊應使用現在式。例如:「資料 A 指出……」或「資料 B 揭露……」。 這樣能使讀者專注於內容本身,而非事件的過去性。
如何判斷資料來源的立場?
欲評估各資料的立場,可藉由作者使用的動詞來判斷其語氣。例如,具論證性質的資料可能「主張」、「堅持」或「反駁」;研究型資料可能「補充」、「聲明」或「發現」;意圖確立某種觀點的資料可能「警告」、「預測」或「提議」。 留意這些動詞,有助於更了解作者的觀點,進而提升你自身的分析。
綜合分析文章的長度應為多少?
一般而言,文章長度約為 4-5 段(約 600-800 字),包含引言、2-3 個整合資料的主體段落,以及結論。
綜合分析文章與論證文章有何不同?
綜合分析文章:旨在整合並評估來自多個來源的資訊,以形成連貫的論述,重點在於「綜合」而非「爭論」。
論證文章:針對特定議題採取明確的個人立場,並運用個人知識、經驗或研究佐證你的觀點。
好的綜合分析文章應具備什麼樣的結構? 好的結構通常包含:
引言:闡述主題與你的論點。
主體段落:各段討論一個面向,並引用多項研究作為佐證。
結論:總結核心資訊,並重申論點或資料的整體重要性。
文章中是否應加入個人知識或觀點?
綜合分析文章應以題目所提供的資料為主要依據。 雖然文章重點不在於個人觀點,但若能運用真實案例或相關歷史背景來強化論述,則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切記,應透過整合資料來支持論點,而非仰賴個人知識。
結論
以上就是關於整合論文的全部內容。重點在於結合不同來源的資訊,以建立一個有力的論證。
我們也討論了如何準備 AP Lang 考試。關鍵在於專注於提供的證據,闡述這些來源如何支持你的論點,並在結尾強調你所討論內容的重要性。很簡單,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