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寫科學論文:結構與範例

Author image
撰寫者  Emily Watson
2025-08-14 17:15:54 3 分鐘閱讀

撰寫科學論文是研究人員必備的關鍵技能,但其實並非難事。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就能將論文寫作拆解為清晰且易於管理的步驟。

本指南將帶領您了解如何架構、精進,並最終發表您的論文,協助您自信地完成每個階段。

無論您是寫作新手,還是想改善寫作流程,這些實用技巧都能確保您的研究成果清晰呈現,並大大提高成功發表的機會。

什麼是科學論文?

科學論文是一種有結構的文件,用於呈現在特定科學領域進行的研究結果、實驗或調查。它遵循正式的格式,通常包括摘要、緒論、方法、結果、討論和參考資料。目的是分享知識、支持或挑戰現有理論,並對科學進展做出貢獻。

開始著手:寫作前的準備工作

在開始寫作前,請先完成以下步驟:

  • 進行文獻回顧:找出既有研究的不足之處,為您的研究奠定基礎。

  • 定義研究問題:清楚說明您欲解決的問題。

  • 選擇目標期刊:了解投稿格式規範與要求。

  • 建立論文大綱:有條理地整理您的想法,使寫作過程更順暢。

學術論文結構與範例

為了理解如何撰寫一篇結構良好的學術論文,我們以「睡眠不足對大學生學業表現的影響」為例。以下詳細說明論文各部分的結構、內容要點,並提供範例以提升文章清晰度。

I. 緒論:確立研究背景

緒論為研究奠定基礎,說明研究的重要性並提供相關背景資訊。

1. 研究背景:介紹研究主題,闡述睡眠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關聯性,並回顧先前關於睡眠不足及其影響的研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處,例如缺乏針對大學生族群的相關研究。
範例:「過去研究多著重於睡眠不足對記憶力和注意力的影響,鮮少探討不規律睡眠對大學生學業表現造成的影響。」

2. 研究問題與假設:明確闡述研究欲解答的問題。
範例: 本研究旨在探討睡眠時間長短如何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與作業完成率。研究假設為:每晚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的學生,其學業表現將低於睡眠時間超過七小時的學生。

3. 論文架構:簡要概述論文的組織結構。
範例: 第二部分將闡述研究方法,包括參與者選取標準與資料收集方式。第三部分將呈現研究結果,第四部分則分析並解釋研究發現及其意義。

II. 研究方法:研究執行方式

本節應提供足夠的細節,使其他研究者得以重複此研究。

1. 研究設計:說明本研究為實驗性研究、觀察性研究或問卷調查研究。

範例: 本研究可採用問卷調查方式,追蹤學生一個學期內的睡眠狀況與學業成績。

2. 研究對象/材料:描述研究參與者與使用的材料。
範例: 本研究招募了來自三所大學的 200 位大學部學生。參與者需於自我記錄日誌中記錄其睡眠時間與學業表現。

3. 資料收集方法:說明如何收集研究資料。
範例: 學生每週填寫問卷,詳細記錄睡眠時數,並於學期末提供其學業成績。

4. 資料分析方法:說明研究資料的分析方式。
範例: 本研究採用相關性分析,以確認睡眠時間與 GPA 之間是否存在顯著關聯。

III. 研究結果:呈現研究發現

本節應簡明扼要、結構清晰,並運用表格與圖表輔助說明。

1. 數據呈現:使用表格與圖表等視覺工具,總結研究的主要發現。
範例: 表 1 顯示睡眠時間與 GPA 之間存在正相關。睡眠時間少於五小時的學生,平均 GPA 為 2.3;睡眠時間達八小時或以上的學生,平均 GPA 則為 3.5。圖 1 的散佈圖亦進一步突顯此一趨勢,顯示充足睡眠與較佳學業表現之間存在關聯。


2. 統計分析:呈現統計分析結果,如相關係數或 p 值。
範例: 皮爾森相關係數檢定顯示,睡眠時間與 GPA 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r = 0.65, p < 0.01)。

3. 與假設之關係:討論研究數據是否支持研究假設。
範例: 如研究假設,睡眠時間較少的學生 GPA 較低,此結果支持睡眠不足對學業表現有負面影響之理論。

IV. 討論:研究結果之詮釋

本節分析研究結果,並探討其更廣泛的意義。

1. 研究結果之詮釋:說明研究結果在學術脈絡中的意義。
範例: 研究結果與先前的研究一致,再次驗證睡眠不足會損害認知功能與學業表現。

2. 研究意涵:討論研究的實際應用價值。
範例: 各大專院校應考慮推廣相關計畫,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3. 結論:總結研究的主要發現及其影響。
範例: 本研究強調在學術環境中推廣睡眠教育的重要性,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業表現與整體福祉。

V. 參考文獻:正確引用文獻來源

列出所有參考文獻,並採用 APA 格式或其他指定格式。

VI. 附錄:補充資料

附錄可用於收錄與研究相關,但非研究主體的補充資訊。

藉由這種有組織的架構,作者可確保論文在形式與內容上皆具備高水準。論文或特定章節的長度,可透過擴增或縮減分析內容進行調整。

寫作建議:著重清晰度和精確性

科學寫作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以清晰、精確且易於理解的方式傳達複雜概念的能力。以下是一些提示,有助於確保您的科學論文既有影響力又易於理解:

1. 清晰簡潔

在科學寫作中,每個詞都應服務於一個目的。 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術語或過於複雜的句子,這些句子會模糊您的訊息。 相反,目標是在不犧牲準確性的前提下,追求簡單和清晰。

撰寫草稿後,嘗試簡化您的句子。 您可以用更少的文字表達同樣的意思嗎? 如果是,請進行更改。

2. 定義關鍵術語

雖然精確性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在論文中首次出現時定義技術術語或概念,尤其是在它們特定於您的研究或領域時。 並非所有讀者都熟悉專業語言,因此提供定義或上下文有助於使您的論文更易於理解。

在您的導言中,定義任何對於理解論文至關重要的關鍵術語。 這樣可以防止讀者查閱術語,從而使他們專注於論文的內容。

3. 遵循邏輯結構

一篇組織良好的論文更容易讓讀者理解和理解。 堅持傳統的科學論文格式——導言、方法、結果、討論和結論。 這種結構有助於讀者理解您論文的流程和目的。

使用清晰的標題和小標題來引導讀者閱讀您的論文。 請務必以邏輯順序呈現您的研究,從背景到方法,然後到結果和討論。

4. 使用主動語態

雖然被動語態經常在科學寫作中使用,但主動語態可以使您的寫作更直接且更具吸引力。 它強調了研究人員的角色,並使您的論點更加清晰。

不要寫「發現樣本受到污染」,而要說「我們發現樣本受到污染」。 主動語態可以強化您的陳述並闡明句子的主語。

5. 客觀公正

科學是關於事實,而不是觀點。 在整篇論文中保持客觀的語氣,避免任何個人偏見或沒有根據的主張。 每項斷言都應得到數據或對先前研究的引用的支持。

在討論結果或理論時,避免使用「我相信」或「我認為」之類的短語。 相反,請專注於呈現數據並根據證據得出結論。

6. 徹底修改和編輯

好的寫作不會在一個草稿中完成。 完成初稿後,將論文擱置一兩天,然後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它。 仔細閱讀您的論文,著重於清晰度、流程和連貫性。

修改時,請考慮請同事或導師也審閱您的論文。 他們可以提供關於其清晰度和有效性的不同觀點。

7. 保持一致

在格式、術語和計量單位方面,一致性是關鍵。 確保您在整篇論文中使用相同的術語,並遵循您要提交的期刊要求的任何特定樣式指南。

如果您使用縮寫,請儘早定義它們並始終如一地使用它們。 同樣,確保您的表格、圖形和參考文獻在整篇論文中遵循相同的格式。

常見問題

1. 如何開始撰寫科學論文?

首先回顧相關文獻、定義研究問題,並建立論文大綱。按部就班,分章節撰寫,能使過程更容易管理。

2. 撰寫一篇科學論文需要多少時間?

所需時間取決於論文複雜度、寫作經驗和研究進度。平均而言,完成一篇論文的撰寫和修改可能需要數週到數月。

3. 如何快速撰寫科學論文?

  • 設定明確寫作目標。

  • 減少干擾。

  • 分章節撰寫,注重清晰度。

  • 儘早尋求回饋。

4. 科學論文的APA格式為何?

APA格式包含:

  • 含作者詳細資訊的標題頁。

  • 總結研究內容的摘要。

  • 包含緒論、方法、結果和討論的主體。

  • 依APA格式規範的參考文獻。

5. 科學論文應使用APA或MLA格式?

大多數科學領域使用APA格式,而MLA格式在人文學科更為常見。論文格式眾多,論文格式,因此務必遵循目標期刊的規範。

結論

撰寫科學論文是研究人員和學者不可或缺的技能。 藉由理解並遵循有結構性的方法,您就能有效地向科學社群溝通您的研究發現。 論文中的每個章節都有其特定目的,以完整呈現您的研究。 透過充分的準備並遵循公認的規範,您就能撰寫出清晰且具說服力的科學論文。